大美语文主题教学课程编制与教学实践 ——《诗经》专题教学

2023-04-24 587
分享到:

大美语文主题教学课程编制与教学实践

——《诗经》专题教学

舒小莲

表达绵长的思念的时候,我们会说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”;称颂德高望重值得效法的人,我们会说“高山仰止”;在复杂的处境中小心谨慎的时候,我们一定会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;更遑论“执子之手与子偕老”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”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了,这些都来自2500多年前的诗经啊!《诗经》已经融入我们的基因里血液中,这就是民族的遗产。

所以,继低段绘本阅读、中段整本书阅读后,五年级起,我开始带领学生做《诗经》专题阅读。通过努力,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成果。回顾《诗经》的主题教学是一段美丽又幸福的旅程,是我能够给学生的最美好的影响力,这个凝聚我无数心血的教学实践也给我留下很多思考。

下面我按选题理由、课程设置、教学方法、取得效果几个方面来谈。

一、选题理由:

选择《诗经》这个专题原因有三——

(一)六年级语文上册所用人教版中本身就选了《诗经》的《采薇》这篇文章;

(二)《诗经》是五经之首,是文学经典,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,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,小学阶段进行《诗经》专题学习,将会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给予很大的帮助。

《诗经》对后世诗人影响也是巨大的。曹操著名的《短歌行》中引用《诗经·小雅》成句: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”。

(三)《诗经》是远古的百科知识全书,让我们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。

由此,我定下来学生从五年级开始《诗经》专题阅读。

计划用时:两个教学年度。

教学对象:五、六年级学生

二、课程设置

(一)准备工作

 精选适合小学生学习的《诗经》篇目。

(二)确定篇目

《诗经》305篇,要做好专题学习,选定学习篇目至关重要。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上考虑,我选择的篇目都比较短小,也尽量浅显;从内容上,尽量涵盖《诗经》的所有内容,要有浓厚的诗味。

根据乐调的不同,《诗经》分为风、雅、颂三类。

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,三颂(《周颂》、《鲁颂》、《商颂》)不如二雅,二雅不如十五国风。所以,我设置课程篇目以15国风为主,选了极少小雅篇目,没有考虑颂。

一共只选了21首,相对于《诗经》的305篇来说是一个极小的数字。但是,北大中文系教授王水照先生说,他50年代读北大中文系时,4年也不过学了《诗经》72首而已,小学生能够学习21首已经是非常不得了了!

(三)教学计划

每一首诗两个课时,每学期5-6首诗,两年完全可以超额完。

三、教学方法

(一) 诵之、弦之、歌之、舞之、写之

1.诵之:就是品味阅读之美。

(1)本着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”的原则,要求学生反复诵读,注意指导字古音读法以及押韵,并且对照注释初步理解,这也是质疑和探究的基础。

(2)背诵《朝代歌》,找出每首诗对应的诸侯国地理位置,了解相关历史背景。

因为“文史不分家”,要正确破译先民的文字密码,还必须了解历史。这些功课一做下来,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:为什么 “几”字形“中国龙”——黄河被称为“母亲河”?是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啊!

2.弦之、歌之、舞之:感悟汉字音韵之美

(1)老师甄选最适合儿童演唱的《诗经》版本,提前拷贝好。

(2)安排音乐委员每天的“课前一歌”,组织同学们跟着音乐反复吟唱。

学生甚至用小提琴进行简单的伴奏,并且自创演绎表达诗意的动作,姑且算是“舞之”吧。

(3)请音乐老师正音。

3.写之:训练表达之美。

通过《诗经》的研习,做读书笔记,结合诗的内容,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,并且联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,有序地表达。

(二)质疑探索

学习过程中还带着学生完成以下任务——

1.探究《诗经》之美

第一,音韵美。

(1)《诗经》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。

(2)《诗经》中,常常大量使用双声词、叠韵词、双声叠韵词、叠词,读起来语气流畅、朗朗顺口,有助于学生记忆。

第二,建筑美。

《诗经》“四言为主兼有杂言”的语言有一种错落有致灵活多变的建筑美,读起来别有一番美丽韵味。

2.带学生探索《诗经》的“秘密”——

(1)《诗经》的身份

《诗经》的“出生”扑朔迷离。

“采诗说”——

班固的《汉书 食货志》、何休《春秋公羊传》),这些史料表明当时是有采诗这种活动的。

“献诗说”——

相关文献也有记载。但是不完全正确,因为好多犀利的讽谏之作狠狠地打了君王的脸,谁敢冒着丢脑袋的危险去“献诗”啊!

“孔子删诗编纂说”——

这种说法影响很大。

查阅大量史籍得出结论:孔子对《诗经》的完善、传播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,但是他未曾删诗。因为,《诗经》十五国风虽主要采自黄河流域,但也远及长江流域,时间跨度长达500余年。时空跨度如此之大,正说明《诗经》不是一人能够完成编辑整理的,而是经过周朝乐官、史官们的整理加工的。

(3)为什么说《诗经》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

《诗经》篇名中所含的就有大量的鸟兽草木品类。

据三国吴人陆玑的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统计,全《诗经》所涉及的动植物共有150余种。从《诗经》里,我们还认识了许多农具,《诗经》有多处提到“耜”“博”、“钱”等当时比较流行的农具,说明了西周社会对生产技术的重视。了解了3000年前的历史、地理、政治以及风土人情。另外,《诗经》里还有大量的礼乐器,“琴瑟友之”“钟鼓乐之”,充分证明了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。

(4)懂得“诗无达诂”

西汉学者董仲舒谓:《诗》无达诂。

例如关于《蒹葭》这首诗的内容,历来意见分歧。归纳起来,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:

一是“刺襄公”说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蒹葭,刺襄公也。未能用周礼,将无以固其国焉。”

二是“招贤”说。伊人”即“贤才”:“贤人隐居水滨,而人慕而思见之。”或谓:“征求逸隐不以其道,隐者避而不见。”

三是近现代最常见的“爱情”说。

更匪夷所思的是,流沙河先生甚至认为《蒹葭》是秦国人为凭吊一位叫冯夷的水神而作。

通过和学生一起查询诗歌的背景以及毛诗、三家诗、朱子诗集传等等的解读,我们认为所谓“伊人”完全是一个性别模糊的意象。根据读者的生活阅历,“伊人”可以指美丽的女子,也可以指理想或者是追求的目标,甚至可以人们所追求的任何一个虚指的对象,不必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。这大概就是董子的“诗无达诂”了吧!

这种探寻其实也给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批判而独立的思考方式。

3.通过学习《诗经》告诉学生,尊重但是不要迷信权威

“舒老师,您不是说《采薇》不是厌战诗吗?”学习了《采薇》以后,一个男孩特别委屈,因为他在外校的考试卷上把“《采薇》是厌战诗” 判断为“错误”。

“你没有错!《采薇》不是‘厌战诗’!”我肯定了他。“你的老师也没有错!因为他只看了书上的节选和教参的分析。”

六年级上册就选了《采薇》的倒数第二章,如果没有对全诗的理解,肯定会按照“我心伤悲,莫知我哀!”理解为“厌战诗”的。认真读读前面的部分章节,不难分析出来,教参的解析断章取义有失偏颇。

四、取得效果

(一)目前是六年级最后一期,已经完成了15首《诗经》研学,多数学生会全部背诵

(二)能够背由此拓展的30多首诗(小学生必备古诗除外)。

(三)阅读了由《诗经》拓展的整本书阅读5本,做了近百篇读书笔记。

(四)由此拓展语文分享活动,迄今为止向家长发送近1000个3分钟内的小视频,涉及的内容完全没有局限于《诗经》,历史、地理、风俗等等都有涉及,都是由《诗经》拓展出来的。

 

《诗经》的秘密熠熠生辉,都是我们前世率真和担当。我们这一辈子会读许多书,时间长了,那些细枝末节都不会记得了,但是,它们融在我们的血液,成就了我们的素质里。

 

 

 

(本文曾获得国家级“2019(第16次)中国教育系统优质课、课件全国评选”一等奖)

作者单位:德阳外国语学校小学部    618000